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543697
第六章按诊.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63kb)。

    第六章 按 诊

    【目的要求】

    1. 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和意义。

    2. 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3. 了解按诊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按诊概说

    一、概念:

    医生用手直接触及病人躯体的一定部位,以了解其局部组织形质改变的诊察方法

    二、按诊的意义

    1、直接触及病体,体征客观可靠。

    2、突出反映形质是判定器质病变的重要依据。

    3、对内脏气血与邪气之虚实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按诊是切诊的一部分,通过按诊不仅可以进一步探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同时也使一些病证表现进一步客观化,它是对望、闻、问诊所获资料的补充和完善,为全面分析病情、判断疾病提供重要的指征和依据。因此至今按诊仍是临床诊断疾病不可缺少的一环,应努力挖掘与提高。

    三、按诊的方法

    (一)基本姿势

    * 病人取坐位时,医生可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 ,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

    * 按胸腹时,病人须采取仰卧位,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臂放在身旁。医生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切按。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让病人屈膝,使腹肌松弛或做深呼吸,以便于切按。

    (二)基本手法

    1、触──用手掌轻轻接触病人局部皮肤以了解体表的冷热、干湿等情况。

    2、摸──用手掌轻柔抚摸病人浅部组织,以了解皮下组织的形态、质地等情况

    3、按──用手掌重力按压病人深部组织以了解腔内脏器的形、质等情况

    4、叩(包括拍、振等)──用掌面叩击、拍打、振动胸、腹腔部,以了解腔内容物的质地与性质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

    一、按胸胁

    (一)胸膺──候肺与上焦

    辨前胸高起(突)

    * 按之不痛,叩之臌臌然(清音)──无形之气聚:肺胀、气胸

    * 按之胸痛,叩之音实浊──有形之邪聚:痰热壅肺、饮热结胸

    (二)虚里──候心与宗气

    辨虚里搏动(心脏跳动)

    * 动微难测(不及)──宗气内陷

    * 动急应衣(太过)──宗气外泄

    * 动甚弹手,洪大弥散──宗气欲绝

    (三)按胸胁--候肝胆

    辨胸胁痛肿

    * 胁痛喜按,肋下按之空虚──肝虚

    * 胁痛拒按,肋下按有肿块──肝实

    疑难点: 理解按诊中,虚里动高的原因并非仅为宗气外泄。

    〈分析〉虚里动高除宗气外泄所致外,惊恐、剧烈运动后及高热均可见虚里动高。

    ? 胸胁即前胸和侧胸部的统称。前胸部即缺盆(锁骨上窝)至横膈以上。侧胸部又称胁部,即胸部两则,由腋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端的区域。

    二、按脘腹

    (一)心下、胃脘──候胃、中焦

    辨心下痞满、疼痛

    * 按之自软,喜按──无形之气虚

    * 按之自软,不喜按──无形之气滞

    * 按之硬满,不舒,但不痛──有形之邪阻 (痰、饮、水湿)

    * 按之硬满而痛──有形之邪与寒热相搏(痰热、水热互结食滞、瘀血)

    (二)腹部

    辨腹痛

    ? 喜按为虚,拒按属实

    ? 腹凉喜温属寒,腹热喜凉属热

    辨腹满

    * 按之充实饱满不舒──实满

    * 按之虚软反适──虚满

    辨臌胀

    * 气臌──叩之如鼓,拍之无波动感

    * 水臌──叩之声浊,拍之有液波感

    辨积聚包块

    * 按之有定形位置,固定不移──积,病属血分

    * 按之无定形,聚散不定──聚,病属气分

    三、按肌肤

    (一)诊寒热

    肌肤热──阳热偏亢

    * 灼热汗多如蒸──邪热亢盛

    * 温热汗出如油──亡阴

    * 初按热甚,久按反轻──热郁在表

    * 初按热不剧,久按反甚──热伏于里

    肌肤凉──阳气偏衰

    * 身凉无汗──阴盛阳衰

    * 身冷而大汗──亡阳

    * 汗出热退身凉──热透邪退病从表解

    (二)诊干湿滑涩

    辨干湿

    * 皮肤干--身热者为表邪郁闭(风寒、风燥);不热者为津液不足

    * 皮肤湿润--伴身热为里热重蒸(燥热、湿热);不热者风湿留恋

    辨滑涩

    * 肌肤滑润──气血充实或痰湿有余

    * 肌肤枯涩──气血久虚或血瘀阴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6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