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14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660396
心病还须心药治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日 现代养生·上半月2014年第5期
     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只有把“心”治好了,才能“药”到病除,身心痊愈。

    明代吴球的《诸症辨疑》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人醉卧自家井边,半夜口渴,恍惚间喝了自家石槽里的积水。天亮醒来发现石槽中游动着不少红色的蠓虫,从此胃中不适,茶饭不思,身体慢慢消瘦下去,药用尽了,也不见好转。吴球了解了他的病情后,特配了一副“好”药让他服下,不久,他就泻下很多红色的“虫”子。那个人见了,胃中的胀痛霍然而失,病也—下子痊愈。可是他哪里知道,他泻下的“红虫”都是吴球先放入便桶里的红线头。

    把握病机,须知病源,用情志相胜之疗法,不用一药一方,就能达调养形神,祛病疗疾之目的,这是很多著名医家治“心”的绝招。名医的名药不在药架上,不在药箱里,都在他们的智慧里。《玄都律文·百病律》中就提到“行宽心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忿恨自制是一药,解散思虑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清代医学家程履新也说过:“大凡病源七情而起,仍须以七情胜服化制以调之,时者不悟,徒恃医药,则轻者增重,重者危矣!”也就是说,真正的“心”病是不能用药解决的,用药有时不但于病无补,还会加重病情。

    清代养生学家李鱼在他的《闲情偶寄·颐养部》中就曾经说过“治情理性”的七种方法,书中将“本性酷爱之物”和“一心钟爱之人”,都当作“治情理性”的良药。我们从明代医家万全的《幼科发挥》中,也能看到这样的医案:一小儿忽然闷闷不乐,天天昏睡不食母乳。万全望神诊脉后,认为患儿是“有所思,思则伤脾所致”。其乳母恍然大悟所说,自从与他朝夕所处的童子离去后,孩子就病了。其父忙召回离去的伴病童,患儿遂喜笑颜开,病症顿消。另一个患儿整日啼哭不止,万全诊察后认为他无病。患儿的父母非常奇怪,没病他哭什么呢?万全问孩子平时喜欢什么东西,其母说喜欢玩马鞭子。万全让人取来,孩子见到马鞭子,欣喜异常,果然停止了哭泣。

    其实,不单单是医学书籍中有这样的记载,历史上很多文学名著中也不少这样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很多次心病都是用“心”药治的。第八十九回,当黛玉知道宝玉已经定了亲时,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垂病殆尽,到了无灵丹妙药可治的地步。可当听到雪雁、紫鹃、侍书三个人闲聊,侍书说到“二奶奶说,宝玉的事,老太太总是要亲上作亲的,凭谁来说亲,横竖不中用”之语时,黛玉顿时阴极阳生,心神清爽很多,等凤姐来看她,她已经能勉强答应一二句了。“病的奇怪,好的也奇怪”,这都是“心药”见了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许多病人在患病之前,往往都经历过情绪上的某种压力,情绪的紧张和焦虑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诱发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因此,良好的心态对调动免疫系统正常工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之幸福在于心之幸福,阳光心态就是积极、健康和充满关爱的良好心态。一旦拥有了阳光心态,就能享受快乐的空间,成就幸福美满的人生。

    【编辑:木子】 (丁寿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