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72
编号:13620903
对中医学“因地制宜”治疗原则的探讨和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72
     1.2 异法方宜“因地制宜”治疗法则建立的基础 大量的临证辨证治疗都说明气候变化、疾病的发生与变化、身体的功能状况,都是决定遣方用药的重要因素与治疗直接相关,古代医家认为这些因素与地方区域间有着密切的关系[3]。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文中,继后也成为后世“因地制宜”治疗法则建立的基础。

    《素问·异法方宜论》首先提出“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即东方的地理环境,是天地之气生发之处,依傍大海而盛产鱼盐,那里的居民偏嗜鱼肉和咸味之品,鱼肉使人产生内热,咸味则能胜血,因此,当地百姓身体特点是肤色黑而腠理疏松,多发痈疡类疾病,治疗用具以砭石为主。因此,砭石是由东方发明的。

    经文又论“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这是说,西方的地理环境为多沙石而少树木,是天地之气收敛沉降,气候特点为干燥多风,其居民多依山而穴居,穿粗布衣衫,身体因食用肉类食品而强壮,外来邪气难以侵犯人体,以内伤病为多,故治疗上经常运用汤剂类。因此,用汤药源自西方。

    经文指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