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慢性胃炎
编号:13613652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特色和临床解读(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710
     摘要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循证医学方法编制的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与现有的其他现有行业共识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对该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临床解读

    Abstract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PG) of TCM for Chronic Gastritis is the first clinical guideline which i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moder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thods and it ha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other related consensus of chronic gastritis of TCM. This paper is to give interpretation on this CPG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Chronic gastriti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linical interpretation

    中圖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7.10.054

    随着临床实践医疗模式从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CPGs)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作用正逐渐的被专业团体、政府部门等机构认识[1]。200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合作,开发了包括慢性胃炎在内的27个病种的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系统总结了慢性胃炎的现有中医临床研究成果,体现了对慢性胃炎的全程管理,其中、英文版分别收录及发表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及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3]中,现特对其作临床解读,以期引起重视,发挥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1 指南制作的难点及程序

    编制中医药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在此之前尚无先例,指南制作过程中如何将现代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作方法与传统中医学特点相结合是面临的迫切问题,尤其是对于证据的使用及评价方面。指南制作小组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参考了国外临床实践指南的制作方法,制定了《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制程序,通过指南开发小组的建立、文献预调查、临床问题的分解与定义、文献检索、文献评价与证据形成、证据评价与推荐建议形成、书写指南草案、专家评审、草案修改等步骤,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4]。

    指南制作完成后,采用AGREE(Appraisal of Guideline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工具进行了初步评价[5],在范围与目的领域标准化得分为71.4%;参与人员领域的得分为50.0%;制定的严谨性领域的得分为80.6%;清晰性和可读性领域的得分为66.7%,编辑独立领域的得分为83.3%;应用性领域未予评价。

    2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特点

    2.1 较为明确的提出了慢性胃炎目前中医诊疗模式 指南在背景中对慢性胃炎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等西医内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在中医概要部分,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总结,在总结临床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临床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疾病诊断明确的情况下,以辨证论治为主,从病证的虚实、寒热、气血、通降、病理产物及病位等方面分析四诊信息,把握病机,归纳临床证候,进行立法处方,是一种病-证-症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

    2.2 中医病名沿袭传统 在诊断标准方面,强调与现有的现代医学共识相接轨,尤其是在胃镜及病理诊断方面。在中医病名方面,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方法,以主要临床症状命名,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或胃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或胃痞。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嗳气、嘈杂等病。

    2.3 中医辨证

    指南在中医辨证方面包括以下特点:1)临床辨证在辨单一证候的基础上,强调证候相兼及转化;2)系统总结了慢性胃炎的内镜直视下胃黏膜辨证要点;3)制定了慢性胃炎中医辨证的问诊要点,简化辨证程序。

    2.3.1 临床辨证在辨单一证候的基础上,强调证候相兼及转化 在慢性胃炎的临床分型中,指南开发小组结合现有共识和标准,采用定量的文献统计方法,对近10年的临床治疗文献进行了分析,确定临床相对单一的证候为脾胃虚弱证(包括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包括肝气犯胃证和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及胃络瘀阻证。本指南的特点在于强调上述证候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更加贴近临床治疗实际。临床应在辨别单一证候的基础上辨别相兼证候。比较常见的相兼证候有肝郁脾虚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虚寒夹瘀证、湿热夹瘀证等。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证候也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临床需认真甄别。

    2.3.2 系统总结了慢性胃炎的内镜直视下胃黏膜辨证要点 内镜直视下胃黏膜辨证是在胃镜直视下,观察胃黏膜的颜色、质地、分泌物、蠕动及黏膜血管等情况,来识别证型的一种方法,对辨证论治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指南在制定了慢性胃炎的胃黏膜辨证标准,在同行评议通过,但在正式出版过程中,由于体例的限制,未予出版,现特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1)脾胃虚弱证:胃黏膜苍白或灰白,黏膜变薄,黏液稀薄,或有黏膜水肿,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胃蠕动减弱。2)肝胃不和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伴胆汁反流,胃蠕动较快。3)胃阴不足证: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变薄变脆,分泌物少。皱襞变细或消失,或可透见黏膜下小血管网。4)脾胃湿热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明显,黏液黏稠混浊。5)胃络瘀阻证:胃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伴黏膜内出血点,黏液灰白或褐色,血管网清晰可见,血管纹暗红。, 百拇医药(卞立群 李振华 李保双 温艳东 唐旭东)
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