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30期
编号:11702908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0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 19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6例,CT表现为扇行高密度影,幕缘密度最高,边缘光滑、锐利,离幕缘密度变淡而模糊;大脑镰合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CT表现为具有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二者相连,右侧呈S形,左侧呈反S形。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是颅脑外伤中最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而位于大脑镰、小脑幕的硬膜下血肿则相对较少,因其解剖结构特殊,血肿的CT表现也具有特征性。以往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常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现将19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特点做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中,男14例,女5例,年龄20~68岁,平均44岁。均有明确的颅脑外伤史,外伤后到CT检查时间7~12 h。患者临床症状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烦躁,部分患者有短暂昏迷史。

    1.2 方法 使用美国GE HisPeedDuaL全身CT机,常规以OM为基线行颅脑CT平扫,参数为120 kV、60 mA、2 s,矩阵512×512,层厚5或10 mm,2例加扫冠状位。

    2 结果

    19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8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6例,同时累及大脑镰和小脑幕5例。合并同侧恼挫裂伤3例,合并头皮血肿7例,无一例合并骨折。

    2.1 大脑镰硬膜下血肿CT表现 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呈局部或前后走行带状高密度影,厚6~11 mm,CT值68~78 Hu。 大脑镰侧光滑锐利,脑实质侧清楚,但不规则,无水肿,无占位效应 。

    2.2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 单或双侧血肿与小脑幕相应,呈扇形高密度,幕缘密度最高,边缘光滑、锐利,离幕缘处密度变淡而模糊,周边无水肿,无占位效应。

    2.3 大脑镰合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 具有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二者相连,右侧呈S形,左侧呈反S形。

    3 讨论

    外伤后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普遍认为是头颅直接撞击或对冲伤使脑突然加速或旋转,使桥静脉与静脉窦连接部撕裂,血液进入硬膜下腔所致[1-2]。 另外,从年龄构成上可以看出,本组病例年龄较大(平均44岁),提示大脑镰、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可能与老年性血管退变后管壁弹性减弱容易破裂有关。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由于其窦汇以下走行较水平,在常规平扫时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使血肿边界不清[2]。CT表现为扇行高密度,幕缘密度最高,离幕缘密度变淡而模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由于硬膜侧有坚硬的硬膜阻挡,其内缘平直而光整,外缘因蛛网膜的张力低和脑沟、脑回的阻力不均衡可呈局限的弧形或波浪形改变。

    在分析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该类血肿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颅脑损伤并存;②正常大脑镰及小脑幕的宽度<5 mm,血肿虽与大脑镰、小脑幕形态相似,但较正常结构宽大的高密度影为其特殊表现[3];③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呈内缘平直外缘稍突出的带状影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呈幕缘密度最高,离幕缘密度变淡而模糊的扇行高密度影具有特征性。还应注意与以下情况鉴别:①正常大脑镰高密度,并随年龄增长显示率越高,呈粗带形,CT值可达200 Hu以上。②大脑纵裂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因蛛网膜下腔较宽大,脑脊液不断循环,并延伸至脑沟、脑池,呈毛糙或齿状,双侧者呈羽毛样,复查时出血吸收较快,常在24 h内吸收[4]。③小脑幕硬膜下出血因其扇形分布,无占位效应,无水肿而不同于小脑出血。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43.

    [2] 李家德,陈巨坤,刘汝萍,等.大脑纵裂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11例报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14(7):497-498.

    [3] 侯民羊,任建政,李润根,等.外伤性少见部位硬膜下血肿(附35例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3):195-196.

    [4] 唐肇普,钱新初,刘三军,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析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11):660-662., 百拇医药(朱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