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8期 > 正文
编号:11947837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5日 田学增
第1页

    参见附件(1387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2例CHD患者和20例对照组的hs CRP水平。同时将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4周后再次测定血清hs CRP水平。结果 (1) hs CRP水平在UAP组、AMI组较SAP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 4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hs 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后亦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ACS早期治疗中可降低ACS患者hs CRP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高敏C 反应蛋白;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致死性疾病,其发病率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CHD的严重临床表现,ACS的病理基础是斑块出现裂缝、糜烂或出血破裂,在此基础上继发血小板的聚集,血栓的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研究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 CRP) 在ACS的诊断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作用机制与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有关[1]。阿托伐他汀是第三代他汀类调脂药,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中,此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还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2]。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在ACS早期治疗中对hs CRP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均来自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南阳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患者,其中CHD患者62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依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分为3个临床亚组。⑴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5±12.5)岁。⑵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3±11.7)岁。⑶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1±9.2)岁。⑷ 对照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6.1±10.3)岁。对照组为同期具有非典型的胸痛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及运动试验均正常,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所有对象同时排除患有其他心脏病(如心肌病、瓣膜病)以及肿瘤、感染和全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有明显脑血管或周围血管病变。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方案 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20)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22),按ACS治疗方案给予硝酸酯类、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公司),每次20 mg,每晚顿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hs CRP水平

    1.2.2 标本采集 各组均于入院24 h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AMI和UAP患者入院后即刻抽取)。所有标本均在30 min内,1600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封管, 70℃保存待测

    1.2.3 hs CRP测定,以ELISA法测定。hs CRP试剂盒由美国Backman公司提供,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表1

    CHD各亚组与对照组hs CRP水平的比较(x±s)

    组别 例数 hs CRP (mg/L) t值

    AMI组22 19.28±1.88

    UAP组20 17.31±1.04

    SAP组204.88±1.47*△ 2.875

    对照组203.69±0.54*△ 3.783

    注:与AMI组比较:*P<0.01,与UAP比较:△P<0.01

    表2

    ACS患者治疗前后hs CRP水平的变化(x±s)

    组别h CRP浓度

    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18.64±0.434.38±0.15※

    对照组18.52±0.3514.27±0.3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

    2 结果

    2.1 CHD各亚组与对照组hs CRP比较结果。AMI和UAP组中hs CRP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AMI和UAP组间及SAP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ACS患者治疗前后hs CRP水平的变化。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后血清hs 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4周后血清hs CRP水平不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且与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局部和全身炎症在AS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3],炎性细胞浸润是促使斑块破溃的重要诱发因素,斑块内的炎性细胞及其炎性产物对粥样斑块脂质中心的扩大、纤维组织完整性的破坏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均有深刻影响,可能是造成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的促发因素。并可能是ACS早期最重要的始动环节。

    CRP是人体肝脏合成一种非特异性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之一,被认为是ACS最强的炎性标记物,可预测斑块不稳定性。是表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状态的一种敏感的、可靠的指标;其对冠状动脉急性病变的表达较准确,可做为判断ACS预后的指标之一[4]。本研究结果表明,UAP和AMI患者血清hs CRP水平显著高于SAP及对照组,表明ACS病变斑块的炎症反应与斑块稳定性有关,可能是由于CRP直接作用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促进炎症反应,升高与侵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使纤维帽变薄易破溃,或斑块不稳定引起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形成血栓。

    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发现其带来的临床益处远远超出其调脂作用,它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干扰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抗氧化等功能,其中抗炎作用更是重要一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8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