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1989527
两种小儿静脉穿刺方法的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25日 殷秀伟
第1页

    参见附件(2691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280例门诊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观察维组采用负压静脉穿刺法,选好穿刺部位消毒后,穿刺前任意一手无名指和小指夹住调节器下方折叠的输液管,当针头进入皮下后,放开折叠部位,再进入血管即可见到回血。对照组按传统静脉穿刺方法,一次性头皮针与输液器直接连接着穿刺。结果 两组穿刺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负压静脉穿刺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穿刺法。

    【关键词】 小儿;静脉穿刺;负压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手段,小儿因皮下脂肪丰满,血管纤细,加上患病时皮肤弹性不良,表浅静脉凹陷,尤其是肥胖、脱水、血管暴露不明显的患儿,采用传统静脉穿刺常因回血不明显或不回血。误认为穿刺不成功而继续进针或退针,极易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1]。为了减少多次穿刺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我科自2008年5月起采用负压静脉穿刺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10月我科门诊静脉输液患儿28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4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穿刺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将280例纳入本研究的输液患儿按输液先后顺序编号,以4人为一个区组单位,采用区组随机法将2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由研究者专人操作,按一次性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步骤实施,使用同一厂家(江西三鑫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和5.5号头皮针。实验组:采用负压静脉穿刺法,选好穿刺部位消毒后,穿刺前任意一手无名指和小指夹住调节器下方折叠的输液管,当针头进入皮下后,放开折叠部位,再进入血管即可见到回血。对照组:按传统静脉穿刺方法,一次性头皮针与输液器直接连接穿刺。

    1.3 判定标准 一次穿刺后即回血,或一次穿刺无回血,经退针改变角度重新穿刺后回血,输注通畅且穿刺局部无液体外渗为一次穿刺成功;有回血但穿刺局部青紫或外渗,或无回血经退针改变角度重新穿刺后局部青紫或外渗且滴注不畅为穿刺失败[2]。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临床资料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观察结果应用χ2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3.1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原理与大气压的作用使液体下滴,当液体瓶具有一定高度、针尖部的压强大于静脉压时,液体会流向压力低的方向输入到体内[1]。根据力学原理。输液管针尖部的液体和血液交汇面受到来自两个相反方向的压力,由内向外的静脉血压和由外向内的液体静压[2]。正常情况下大气压为101.32 kPa,而人体内静脉血压102.02 kPa[3],由于存在着这种压力差,当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时,血液从静脉端流入穿刺针管内,称为回血[4]。对照组常规高置输液瓶静脉输液时,从茂菲氏滴管下端至穿刺处的垂直距离约为90 cm,此时输液管内液体压力约为110.32 kPa[3],静脉回血需克服输液器内水柱的压力,因而穿刺时回血速度慢,回血所需时间长,穿刺者不易看到回血,常误认为穿刺不成功而误导穿刺者继续进针或退针,极易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或为进一步确定头皮针是否在血管内,对照组穿刺方法往往采用挤压输液管或直接打开调节器的方法,如见回血则穿刺成功;如不回血说明头皮针未在血管内,而此时已将少量液体挤入血管外,导致局部青紫或肿胀,则该血管被破坏而造成浪费,不能进行二次穿刺。

    3.2 实验组负压静脉穿刺同样利用液体静压原理,进针前折叠调节器下方输液管,针头进入皮下后,放开折叠部位,使针头在进血管前保持负压,静脉内压力大于头皮针内压力,从而使静脉血快速流向头皮针,即可确定穿刺成功,避免盲目继续进针或退针而穿破血管造成浪费;如不见回血,说明针头不在血管内,此时血管依然完好,可退针改变角度重新穿刺,减少多处更换血管重复穿刺的次数。特别是对于腹泻脱水、循环不良、血流缓慢或血液黏稠度增高等患儿,往往针尖进入血管但无回血情况。

    通过比较可看出,负压静脉穿刺法有助于护士对静脉穿刺是否成功的判断,较传统穿刺法能更好地保护血管,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上升,尤其适用于较肥胖患儿、血管不充盈或细小静脉穿刺及需长期输液者。如表2所示,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 静脉穿刺是儿科病房及门诊输液室一项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儿童是人生开始的特殊阶段,静脉输液对于儿童是一个紧张、恐惧的过程[5],因此穿刺时往往哭闹、躁动、不合作,加之小儿血管细小或长期输液,穿刺难度加大,家长在旁边的关心和担忧无形中也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心理压力。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负压静脉穿刺法,进针前折叠输液管进行穿刺,可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既减少多次穿刺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避免了护患纠纷,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为抢救治疗赢得宝贵时间,且操作方法简便,又保持无菌,不增加经济投入,是安全、实用的方法,在临床上应用效果好,护士容易掌握,值得在儿科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陶宁,杨葵英.小儿静脉负压穿刺法的应用效果.现代护理,2006,12(25):242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9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