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5年第12期
编号:12608628
强迫症患者认知行为护理疗法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 研究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68例强迫症患者, 随机分成A组与B组, 每组34例。给予两组患者氯丙咪嗪口服治疗。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B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施加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的第4周、第8周运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定两组的最终得分。结果 两组患者Y-BOC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Y-BOCS总分相较于A组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强迫症患者的过程中, 利用认知行为疗法, 对患者的病情缓解会更加有力, 可以明显得提高强迫症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强迫症;认知行为护理疗法;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2.151

    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科常见的神经病症, 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严重伤害, 对其生活工作也会造成很多影响[1], 要通过强大的意志力去克服此类行为。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痛, 但是长期服用对患者也会有一些影响。要运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来治疗强迫症患者, 让患者能够配合临床治疗, 对促进强迫症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强迫症患者, 通过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8例强迫症患者, 随机分为A组与B组, 各34例。A 组男20例, 女14例, 年龄20~45岁, 平均年龄(31.5±5.24)岁, 病程3~28个月, 平均病程(10.9±5.8)个月。B组男21例, 女13例, 年龄19~46岁, 平均年龄(30.6±5.47)岁, 病程2~26个月, 平均病程(10.5±5.2)个月。入选标准:无药物依赖;Y-BOCS总分≥18分;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能够按时服药。排除标准:有心、脑、肾等器质性疾病;智能障碍者;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氯丙咪嗪口服治疗, A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 例如心理疏导、入院指导、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等。B组在A组基础上再实行认知行为护理疗法, 具体内容如下:①行为干预:让患者的情绪暴露出来, 包括想法、情绪及激动[2], 刻意让患者处于不适的环境下, 并且采取适当的措施让患者减轻不安感和焦虑, 使其慢慢适应这种环境;②认知干预: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慢慢了解这种疾病, 认识到此疾病发病的症状对患者的情绪影响、社会交往、角色调整和康复等方面的信息。③心理干预:主动和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 及时帮助患者排解心中的恐惧和忧虑。邀请已经康复的患者可以言传身教告诉患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用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④思维日记:慢慢培养患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3], 把每天情绪上的变化比如紧张、焦虑、恐惧等记录下来, 并且通过对这些情绪进行评定, 通过治疗过程中这些评定分数的不断变化, 让患者感受治疗过程中自身的变化。
, 百拇医药
    1. 3 疗效评定标准 在治疗的第4周和第8周采用Y-BOCS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 Y-BOCS量表有0~4的5级评分, 共有3个因子, 分别是强迫行为(0~20分)、强迫思维(0~20分)和强迫总分(0~40)分, 强迫行为的强烈程度和强迫总分的分数是成正比的。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在就诊时、治疗第4周和治疗第8周的Y-BOCS总分数值分别为(25.8±6.5)分、(17.9±6.1)分、(11.9±4.4)分;B组的Y-BOCS总分数值分别为(26.1±4.8)分、(14.1±2.8)分、(8.7±2.6)分。两组患者治疗前Y-BOCS总分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Y-BOCS总分数值低于治疗前, B组的Y-BOCS总分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强迫症是一种很常见的精神科疾病, 用药物治疗强迫症的有效率较低[4]。近年来, 利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来治疗强迫症的效果比较显著。患者在认知的过程当中可以确定行为和情绪的产生, 同样的, 行为和情绪也会影响到认知, 认知和行为会一直影响双方[5]。这样下去周而复始, 就会演变成恶性循环, 反应在患者身上就是患者变得焦虑、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喷涌而出, 从而使患者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本研究主要是探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在对待强迫症患者治疗上的运用, 通过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认知干预、心理干预、思维日记等相应措施, 使护理人员和患者可以多做交流, 舒缓患者心里的不适情绪, 逐步改善患者的病情, 这样可以让患者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 配合医生的治疗, 提高临床疗效, 让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本文研究的结果表示, B组患者强迫症的治疗效果要比A组的治疗效果好。

    综上所述, 采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来医治强迫症患者, 起效快, 疗效持久而稳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李美娟, 杨淑芬, 付萍萍.认知行为疗法在强迫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7):23-24.

    [2]刘兴华, 韩开雷, 徐慰.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效果.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12):915-920.

    [3]陈红茹.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应用于强迫症患者的临床评价.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25):75-76.

    [4] 何芳梅, 曾小清, 林永娟.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13):74-76.

    [5] 张玉娥, 杨淑芬, 付萍萍, 等.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在抑郁症患者中应用效果探讨.中外医疗, 2013, 32(21):166-168.

    [收稿日期:2014-12-12], 百拇医药(于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