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年第21期
编号:12865233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临床血标本不合格例数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降低临床血标本不合格例数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心血圈, 按照QCC活动步骤, 对检验科、输血科血标本不合格例数进行原因分析, 制定并实施改善对策, 对比QCC改善前后血标本不合格例数。结果 对照组中检验科460例, 血液凝固372例, 占80.87%;输血科54例, 《输血申请单》信息不完整38例, 占70.37%。观察组中检验科、输血科不合格血标本共391例, 下降23.93%。其中检验科349例, 血液凝固246例, 占70.49%;输血科42例, 《输血申请单》信息不完整18例, 占42.86%。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检验科不合格血标本中血液凝固占的比率下降(χ2=11.861, P<0.05);输血科不合格血标本中《输血申请单》信息不完整所占比率下降(χ2=7.358, 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临床血标本不合格例数, 提高血标本采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保证了血标本检验前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 品管圈;心血圈;血标本不合格例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205

    QCC就是由在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 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 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 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 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血液标本不合格将会导致临床检验结果与数据不准确, 检验结果失去参考价值, 影响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容易引发医疗纠纷[2]。血标本不合格现象发生率高, 不仅增加了患者重复采血的痛苦, 也影响了检验质量和疾病诊治。为了改善这一问题, 成立品管圈, 分析导致血标本不合格的根本原因, 制定并实施改善对策, 使血标本不合格例数明显下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开展QCC前, 2014年7~12月检验科、输血科不合格血标本共514例, 其中检验科460例, 输血科54例, 设为对照组。开展品管圈后, 将2015年1~6月检验科、输血科不合格血标本例数391例归为观察组。

    1. 2 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 圈员共8人, 其中护理部副主任任辅导员, 作者任圈长, 圈员分别由检验科科务秘书、护理人员组成。圈员共同拟定5项活动主题, 根据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政策性四个维度, 通过531评价法, 选定“降低临床血标本不合格例数”为活动主题。选定圈名为“心血圈”, 寓意用心呵护患者健康, 持续提高血标本检验质量, 并制作圈徽。选题意义:对患者而言, 减少再次采血的痛苦和不安, 增加信任度和满意度;对医护人员而言, 提高护理人员采血技术、提高血标本检验前质量安全;对医院而言, 提供安全保障、提升医疗服务品质。选定主题后, 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开展:拟定活动计划书、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 观察并比较QCC前后血标本不合格例数的变化。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开展QCC前, 对照组中检验科460例, 血液凝固372例, 占80.87%;输血科54例, 《输血申请单》信息不完整38例, 占70.37%。应用QCC后, 观察组中检验科、输血科不合格血标本共391例, 下降23.93%。其中检验科349例, 血液凝固246例, 占70.49%;输血科42例, 《输血申请单》信息不完整18例, 占42.86%。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检验科不合格血标本中血液凝固占的比率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61, P<0.05);输血科不合格血标本中《输血申请单》信息不完整所占比率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8, P<0.05)。

    3 讨论

    3. 1 在开展QCC活动期间, 圈员运用脑力激荡、甘特图、柏拉图、鱼骨图、质量环(PDCA)、流程图等品管工具展开活动, 有型成果及无形成果均获得了较满意的成绩。有型成果方面, 根据目标设定, 目标达成率100%, 制作了医院《检验血标本采集流程标准书》、《输血标本采集流程标准书》;无形成果方面, 通过雷达图评价, 圈员在QC手法、沟通协调、发掘问题、团队精神等活动成长能力均明显增强。

    3. 2 在开展QCC活动期间, 圈员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制度检视等方法进行了现状把握, 根据80/20原则, 绘制柏拉图, 将检验科血液凝固、输血科《输血申请单》信息不完整两项作为改善重点。在解析阶段, 分析了导致血标本不合格的要因有护士因素、患者因素、制度与流程因素、采血试管四大因素。其中护士因素方面, 混匀方式不正确、未掌握正确的采血量、未掌握输血要求为主要要因;在制度与流程因素方面, 质量控制不严、技术培训效果不佳、采血流程欠规范、无输血操作流程为主要要因。

    3. 3 在对策拟定阶段, 全体运用脑力激荡法, 针对要因拟定了15项对策方案, 通过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3项评价指标, 圈选出了5项降低临床血标本不合格例数的对策。在对策实施与检讨阶段, 修订了我院《检验血标本采集流程》, 在流程中增加了血标本采集的相关知识, 如:采血要求、采集方法、试管选择等;对输血前血液标本的严格检查, 是安全输血的关键性措施之一。依据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 制定了《输血标本采集流程》, 在流程中注明了《输血申请单》医护书写要求、护士审核要求、一对一采血要求等, 提高了采集血标本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3. 4 在开展品管圈活动期间, 护理部大力支持, 将两项新流程纳入护理质控专项督导, 并组织全体护士操作培训;圈员制作的《血液标本采集知识卡》, 护理部采纳后发放于临床各护理单元, 使临床护士尤其是新进护士便于参照学习, 掌握采血知识要点。

    3. 5 在开展品管圈活动期间, 检验科、输血科加强了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针对圈员统计的不合格血标本高发科室及个人, 组织培训与指导;检验科、输血科加强了与护理部的沟通, 对每月不合格血标本进行统计分析、追踪评价等, 使血标本采集质量工作得到了持续提升。

    3. 6 品管圈的推动能提升患者满意度、节约医药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流程等[1]。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优化了血标本的采集流程, 有效降低了临床血标本不合格例数, 从而提高了血标本采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保证了血标本检验前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庭芳, 刘勇. 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

    [2]吴忠旺, 朱林静. 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23):61-62.

    [收稿日期:2016-02-17], http://www.100md.com(陈鹏 叶森 陈聪 樊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