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33期
编号:13439888
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与建议(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保健門诊中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发病率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120例儿童保健门诊中接受健康体检和保健的婴幼儿, 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不同分为Ⅰ组(6个月~

    1岁, 35例)、Ⅱ组(1~2岁, 45例)、Ⅲ组(2~3岁, 40例)。对所有婴幼儿行血常规检查, 调查并对比三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以及不同喂养方式和添加辅食情况下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情况。结果 Ⅰ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17.14%, Ⅱ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2.22%, Ⅲ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2.50%。Ⅰ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显著高于Ⅱ组、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89、4.730, P<0.05) ;Ⅱ组和Ⅲ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 P>0.05)。母乳喂养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1.30%(1/77), 低于配方奶喂养婴幼儿的16.28%(7/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9.951, P<0.05)。按时科学添加辅食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2.56%(2/78), 低于未按时科学添加辅食婴幼儿的14.29%(6/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28, P<0.05)。结论 6个月~1岁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最高, 同时喂养方式是影响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在母乳喂养中还需科学添加辅食以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发病率。

    【关键词】 婴幼儿;保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建议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102

    贫血是临床常见病, 也是指人体末梢血当中的单位容积红细胞数量或者血红蛋白数量下降至正常值以下。依据WHO的规定, 当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值<110 g/L, 7~14岁

    儿童血红蛋白值<120 g/L认定为贫血。儿童出现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其主要原因在于机体中铁元素缺乏, 使得血红蛋白量减少而诱发的贫血症状, 并且此类患儿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以及血清铁蛋白数量减少等[1]。本文重点分析儿童保健门诊中婴幼儿出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情况和发病原因, 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8年1~12月儿童保健门诊中接受健康体检和保健的120例婴幼儿, 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不同分为Ⅰ组(6个月~1岁, 35例)、Ⅱ组(1~2岁, 45例)、Ⅲ组

    (2~3岁, 40例)。其中, Ⅰ组男女性别比为21∶14。Ⅱ组男女性别比为22∶23。Ⅲ组男女性别比为19∶21。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于三组婴幼儿分别采集其末梢血, 并行血常规检查。与婴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详细了解和掌握婴幼儿家长对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了解情况以及婴幼儿的具体家庭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情况等。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三组婴幼儿的血常规测定结果, 并对比各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情况;通过采取问卷调查表和与婴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和询问, 了解婴幼儿的日常辅食添加情况以及具体辅食种类, 并分析比较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评估标准如下:即血红蛋白<110 g/L, 血红蛋白含量<26 pg, 红细胞体积<80 fl, 红细胞蛋白浓度<31%。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情况对比 Ⅰ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17.14%, Ⅱ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2.22%, Ⅲ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2.50%。Ⅰ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显著高于Ⅱ组、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89、4.730, P<0.05);Ⅱ组和Ⅲ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 P>0.05)。见表1。

    2. 2 辅食添加和母乳喂养情况下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情况对比 120例婴幼儿中纯母乳喂养77例, 配方奶喂养43例。母乳喂养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1.30%(1/77), 配方奶喂养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16.28%(7/43), 母乳喂养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低于配方奶喂养婴幼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51, P<0.05)。按时科学添加辅食婴幼儿78例, 未按时科学添加辅食婴幼儿42例。按时科学添加辅食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2.56%(2/78), 未按时科学添加辅食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14.29%(6/42), 按时科学添加辅食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低于未按时科学添加辅食婴幼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28, P<0.05)。

    3 讨论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为广大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类临床疾病, 同时也将对婴幼儿的健康生长及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 容易诱发婴幼儿产生睡眠质量下降、体重偏低、食欲减退以及精神萎靡等情况, 甚至有部分婴幼儿可能出现组织缺血而诱发的身体系统损伤。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儿童保健工作的不断普及, 在婴幼儿当中出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大部分以轻度贫血为主。从本次分析结果来看, 出生6个月~1岁的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几率最高, 之后是1~2岁婴幼儿。这提示, 伴随着婴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婴幼儿的年龄越小时出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几率越高。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伴随着婴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加, 日常饮食中的食物种类也呈现丰富性和多样化, 并且伴随着小儿消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不断发育和成熟也使得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发病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 http://www.100md.com(冯幼琪)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