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2315261
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5日 杨通宇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对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 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采用闭合撬拨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多针内固定法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法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87.5%)高于对照组(60.0%),不良反应发生率(6.3%)低于对照组(18.8%),平均愈合时间[(81.79±5.08) d]明显短于对照组[(100.41±6.93) d]。 结论 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法;临床疗效;优良率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048—02

    跟骨为足内外侧纵弓的一个共同后臂,该处发生骨折后的结构以及形态改变会严重影响人体承重以及行走。因骨折后会造成跟距关节破坏,致使骨刺的形成以及跟骨畸形愈合等现象的发生,一般会使足跟发生变形增宽,跟骨出现明显内翻[1]。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并且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内固定的材料日益推新,实施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对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治疗逐渐受到广泛认可[2]。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对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跟骨骨折临床患者88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3~67岁,平均(46.00±12.18)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4~68岁,平均(47.00±12.35)岁。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选取的88例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闭合撬拨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多针内固定法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愈合时间等。

    1.2.2 手术方法 麻醉方法: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体位:单侧骨折者侧卧位,双侧骨折者俯卧位。对照组于C臂透视下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后用多针维持固定,复位不理想者选择有限切开复位多针固定,观察组在跟骨外侧行L形切口至骨膜,骨膜下由下向上翻起将皮瓣,对腓肠神经予以小心保护,对距下关节进行充分显露;将关节内骨折块取出处理后复位,并对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关节面予以恢复,缺失区植骨,并采用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复位处理结束后,按照粉碎程度和骨折类型,选择大小合适的跟骨钛钢板塑性后置于跟骨外侧进行固定(必要时行内侧固定),术中透视位置良好后,冲洗伤口,彻底止血,在切口内放置橡皮片进行引流,缝合后加压包扎。术后对患者进行8~12个月的随访。

    1.3 疗效评价标准

    以Maryland 足部评分标准为依据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1)评分不小于86分为优;(2)评分在71~85分为良;(3)评分50~70分为差;(4)评分小50分为极差[3]。

    1.4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为优18例,良24例,差4例,极差2例,优良率为87.5%;对照组优9例,良15例,差11例,极差5例,优良率为60.0%。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81.79±5.08) d,对照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00.41±6.93)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

    3 讨论

    在发生跟骨骨折时,因为局部的致密纤维组织相对较多,而疏松结缔组织则相对较少,所以会出现明显的肿胀,甚至还会有患者会出现足底筋膜综合征。绝大多数的患者会出现足底增宽或者是足弓消失的症状[4]。

    目前在临床上跟骨关节内骨折大多数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然而手术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软组织的问题,其不但会受到切口选择的严重影响,而且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多专家学者提出,患者伤后7~10 d为最佳的手术时机,此时足部肿胀消失,手术所具有的风险也相对减小[5]。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判断标准为皮肤皱褶试验——背伸踝关节足外侧皮肤凡是皱褶者为阳性,而阴性者实施手术很容易导致切口裂开、伤口闭合困难、皮肤坏死以及感染等现象发生。由于外科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内固定材料也在不断的更新,在国内外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已经广泛开展起来,然而骨折固定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内固定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微创技术得以逐渐发展,切开复位接骨板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从而使临床疗效得到了显著的提高[6]。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治疗优良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12.5±3.2) d也明显比对照组(20.4±2.1) d短,就其原因可能与后者在手术过程中对局部皮瓣的破坏及术后针尾外露引起感染出现并发症有关,前者有效固定后伤口一期愈合效果更加理想;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显然,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使骨折早日愈合,较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仁实. 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分析[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