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3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679909
致力胎儿影像学,为提高人口素质把好“关口”(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0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30期
     何怡华教授认为:“在现实中,大部分先心病患儿往往在等待治疗过程中死亡,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因而先天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是整个先心病三级防治的关键点和重点。然而,胎儿心脏超声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胎儿心脏检查的专项检查操作流程和诊断规范没有推广,没有建立有效的标本和数据库,没有成熟的网络系统保证产前、围产期、产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得到‘一条龙’的医疗服务,没有建立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模式,没有在胎儿期对于致死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研究。这些现状严重影响了先天性心脏病的三级防治,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何怡华教授提出:“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在产前筛查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先天性心脏病在出生缺陷中居第一位;另一方面,其检查技术及专业性强,在产前筛查的基础上,需要一支专业队伍对这部分‘胎儿心脏病患者’进行产前细化分层诊断、预后咨询、围产期合理管理、新生儿及时的转运及救治、择期手术方案和时机的制定;而我国在很多医院及国家政策上并没有规范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筛查以外的诊断、会诊及产前产后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但在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保健司主办的产前诊断专家研讨会上,专家及卫生计生委领导也特意强调针对高发高致死的先天性心脏病应从纵向单病种在产前筛查、诊断、会诊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推动和支持。”

    何怡华教授接着介绍说:“2007年,我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脏中心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我从美国学习回国后,在安贞医院心脏超声二部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应基金资助下,首先在国内建立了先天性心脏病的‘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科技部‘十二五’项目支撑、科技部‘惠民计划’支撑,将这种模式和技术推广到部分省市、尤其是边远省市,为最需要的地区患者提供了优良的医疗技术及医疗服务模式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