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5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620524
快速康复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双向Glenn分流术中的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5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共完成双向Glenn分流手术49例,按日期分为两组。2007年1月~2009年12月为对照组:21例,年龄1.5~15岁,平均(7.97±4.63)岁;体重9.0~49 kg,平均(21.28±10.74) kg;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为快速康复组:28例,年龄1.5~14岁,平均(6.83±3.58)岁;体重8.0~29 kg,平均(17.60±6.03) kg。所有患儿手术前经心脏彩超、心脏大血管CTA或心导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其中单心室(SV)24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10例,三尖瓣闭锁(TA)5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5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2例,Ebtein畸形2例,所有患儿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狭窄。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快速康复定义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快速康复缺乏统一标准,借鉴北京阜外医院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如下临床标准:①术后12 h内拔除气管内插管;②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72 h;③住院时间<12 d[6,10]。

    1.2.2 麻醉管理及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复合静脉吸入麻醉,予咪达唑仑0.1 mg/kg诱导、静脉用芬太尼5 μg/kg,并辅以维库溴铵0.1 mg/kg。所有患儿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术中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氧气-异氟醚吸入,视手术情况加用芬太尼及维库溴铵,控制芬太尼总量<10~20 μg/kg,手术结束前1 h不用肌松药。术中常规监测有创动脉压、心电图、中心静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等。酌情泵注多巴胺及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对照组患儿早期麻醉药用量较大,后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情况下,适当减少麻药剂量。

    所有患儿均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分别游离上腔静脉、升主动脉、无名动静脉动,并将上腔静脉及主动脉分别套带,升主动脉向左侧牵引,上腔静脉则向右侧牵拉,暴露并游离右肺动脉,游离范围向右至心包反折,向左至左右肺动脉分叉,套入2根7号丝线,常规游离并结扎奇静脉,用C型血管阻断钳试阻断右肺动脉,观察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调整升压药物剂量,麻醉机参数及阻断钳的位置使循环稳定,如循环稳定者则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不稳定则在体外循环并行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7]。本组共有14例在体外循环常规并行循环下完成。非体外循环则首先静脉肝素化(1.5 mg/kg),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分别插管连接建立临时旁路,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远心端0.5~1.0 cm处,横断上腔静脉,近端予5-0 Prolene线缝闭。远端与右肺动脉用6-0 Prolene线行端侧吻合,保持吻合口足够大,避免吻合口狭窄。对所有存在双上腔静脉的8例患者均行双侧双向Glenn手术。吻合完毕后开放右肺动脉和上腔静脉,检查吻合口是否通畅,有无出血和扭曲等,体外循环下完成者采用常规超滤联合改良超滤。

    1.2.3 术后处理 术毕患儿均入ICU,常规进行持续心电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有创动脉血压(SAP)、上下腔静脉压(Psvc、Pivc)监测。机械通气采用西门子Servo 300呼吸机辅助通气。体重<15 kg则选用PRVC模式,体重>15 kg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初始潮气量设置为8~12 ml/kg,呼吸次数14~32/min,初始吸入氧浓度(FiO2)0.6,常规给予4 cm H2O呼吸末正压(PEEP),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经皮血氧饱和度在85%左右,PaCO2在30~35 mm Hg。体位保持半坐卧位(上身抬高30°),常规行床旁X线胸片检查,明确气管插管位置是否合适并排除胸腔积液、肺不张等。患儿麻醉清醒,自主呼吸恢复后,如血流动力学稳定,气道分泌物不多,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胸腔引流<1.0 ml/(kg·h),尿量>2 ml/(kg·h)则逐步下调呼吸机参数。对照组拔管指征为:循环功能稳定,多巴胺<8 μg/(kg·min),停用肾上腺素,FiO2<0.4,SpO2>80%,PCO2<45 mm Hg,PEEP 0~4 cm H2O。快速康复组拔管指征为:循环功能稳定,多巴胺<10 μg/(kg·min),肾上腺素<0.1 μg/(kg·min),FiO2≤0.5,PCO2≤50 mm Hg,PEEP 0~2 cm H2O,尿量>1 ml/(kg·h)。拔管步骤为渐减呼吸机辅助次数至4次,复查血气分析达到上述标准后拔管。两组患儿拔管后常规禁食禁饮4~6 h,定时翻身拍背。对于拔管后躁动不安的患儿给予芬太尼0.5~1.0 μg/(kg·h)持续泵入。效果不满意者加用咪达唑仑1~2 μg/(kg·min)或水合氯醛0.3~0.5 ml/kg口服。监测并统计两组患儿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住院的时间、早拔管率、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气管插管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两组患儿麻醉满意、手术过程顺利,无住院死亡,无二次开胸止血、无延迟关胸。快速康复组患儿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儿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x±s)

    2.2 两组患儿早拔管率、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气管插管率的比较

    两组患儿早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徐朝军等)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